潮州,一座有著1600多年歷史的古城,三山環(huán)抱,韓江如帶,自古有“嶺東首邑”之稱。2020年10月,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潮州市考察,指出“潮州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,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,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支脈”,并強調(diào),在改造老城、開發(fā)新城過程中,要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存,延續(xù)城市文脈,使歷史和當代相得益彰。
潮州之名,始于隋開皇十一年(公元591年),其名取“潮流往復”之意。從秦始皇三十三年(公元前214年)在嶺南置南??ぃǔ钡貙倌虾?ぃ┲两?,其間歷經(jīng)朝代更替,但潮州古城至今仍保持著宋代的街區(qū)格局,深深刻著宋代烙印,被稱為“山水宋城”。
韓文公祠——
標舉韓愈“濟溺起衰”之功
“文起八代之衰,道濟天下之溺?!碧K軾的這句千古名句幾乎形塑了很多人對于韓愈的初印象,可是很少有人會把這句話與潮州聯(lián)系起來,而這背后則是百代文宗“道濟潮州”的歷史往事。
唐元和十四年(公元819年),韓愈因諫迎佛骨被貶為潮州刺史。來潮后,他驅(qū)鱷除害、贖放奴婢、延師興學……雖然治潮時間不到8個月,卻對潮州產(chǎn)生了深遠的影響,這當中又以振興潮州文教為最。在韓愈刺潮以前,潮州的州學停辦已久,百余年來無人考取功名,于是韓愈起用潮州賢士趙德主持州學。此舉開潮州風氣之先,使潮州文教得到持續(xù)穩(wěn)定發(fā)展。
十年樹木,百年樹人。唐代潮州進士僅3人,到了宋代,達到191人。南宋“中興四大詩人”之一的楊萬里來到潮州,不由發(fā)出感慨:“舊日潮州底處所,如今風物冠南方。”此時潮州已有“海濱鄒魯,嶺海名邦”的美譽。
為了感念韓愈在潮德政,潮人為其建祠永祀。北宋咸平二年(公元999年),潮州通判陳堯佐于市區(qū)辟建“韓吏部祠”;元祐五年(公元1090年),知州王滌遷韓祠于城南,邀請?zhí)K軾撰寫了《潮州韓文公廟碑》;南宋淳熙十六年(公元1189年),太守丁允元遷建于韓山,歷800年延續(xù)至今。
韓祠依山臨水,肅穆端莊,是我國現(xiàn)存一處歷史最悠久的紀念韓愈的祠宇。
步入祠堂,正中是韓愈及侍從李萬和張千的塑像,四壁上有歷代文人名士所留的碑刻40面,皆是寫韓愈治潮以及歌頌韓愈的詩文,游客爭相觀摩,一睹“吾潮導師”的德政風采……
白色的蘭花、綠色的翠竹、彩色的龍頭……韓祠不僅建筑布局極為考究,就連房檐屋脊等細節(jié)也匠心獨運,眼前的一幕便是獨屬于潮汕人的極致美學——“嵌瓷”。心靈手巧的師傅用一片一片碎瓷在房屋建筑上鑲嵌出各種圖案紋樣,色彩富麗堂皇,歷久而不褪色。這種始于明萬歷年間的技藝至今已有近400多年歷史,是潮汕地區(qū)一大特色,也是國家級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之一。如今這一屋檐上的藝術被搬進室內(nèi),2013年,“嵌瓷”傳承人盧芝高在潮安區(qū)湖美村創(chuàng)建了潮州嵌瓷博物館,得以使更多人了解和接觸這一傳統(tǒng)藝術。
歷史上韓祠歷經(jīng)多次修繕,尤以清光緒重修為最,今天人們看到的韓祠主體建筑布局、規(guī)模,便是當年的舊貌。此后,韓祠又相繼興建了多處景點,祠內(nèi)還專門建設了韓愈勤政廉政展覽館并被列為全國首批廉政教育基地,置身其中,既懷古遐思,亦撫心勵志。
或許潮人覺得建祠還不足以表達對韓愈的感念,他們還把潮州的山水草木都易姓為“韓”。據(jù)《潮州三陽志》載,韓愈貶任潮州刺史時,常登筆架山(又稱“東山”),筑亭游覽,并親手植下橡樹。據(jù)史料記載,宋朝筆架山已改稱“韓山”,“惡溪”改稱“韓江”,橡樹也被后世稱為“韓木”,傳說韓木花開繁稀,可預示潮州士子登第人數(shù)多少,是潮州八景之一。2010年當?shù)貜捻n愈家鄉(xiāng)移栽橡木30多株,于主祠北側新辟“橡木園”,復現(xiàn)了這一歷史勝跡。國學大師饒宗頤撰聯(lián):“溪石何嘗惡,江山喜姓韓。”
廣濟橋——
民不能忘
“潮州湘橋好風流,十八梭船廿四洲。廿四樓臺廿四樣,兩只鉎牛一只溜?!痹谶@首潮州人耳熟能詳?shù)拿裰{里,也道出了他們的“精神坐標”——廣濟橋。廣濟橋俗稱“湘子橋”,坐落于潮州城東門外,橫跨韓江,是我國四大古橋之一,也是潮州八景之一,迄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。
橋是水上的路,廣濟橋的故事還要從潮人的母親河韓江說起。這條從武夷山發(fā)源的河流,自北向南流經(jīng)潮州,剛好處于古代閩粵交通要津,因此架設橋梁、連接兩岸自古以來就是潮州人民的期盼。
南宋乾道七年(公元1171年),為了方便兩岸百姓,潮州知州曾汪借鑒家鄉(xiāng)福建“洛陽橋”的造橋經(jīng)驗,造舟為梁,以86只木船架設浮橋并取名“康濟橋”,這便是廣濟橋的前身。雖然建造的是比較簡陋的浮橋,但是曾汪拉開了湘子橋曠日持久的造橋序幕。明宣德十年(公元1435年),潮州知府王源對橋體進行大修并更名為“廣濟橋”,寓意“廣濟百粵之民”。至明嘉靖九年(公元1530年),遂形成“十八梭船廿四洲”的格局,歷時359年。今天在廣濟橋的下方仍能清晰地看到古代留存的石梁——每根長約13~15米,重約50~60噸。在古代設備簡陋的情況下,架設這樣巨大的石梁,其難度超乎想象,更別說是在水深流急的韓江之上。
歷史上廣濟橋幾經(jīng)重建和修繕,凝聚了不同時期勞動人民的匠心和智慧。
“民不能忘”——廣濟橋上唯一的一座牌坊,讓人不解的是上面的“?”字,乍看為“人心”。據(jù)講解員介紹,這是“忘”的異體字,其背后則是一段官民同心的佳話。清道光廿一年(公元1841年),韓江發(fā)生洪水,沖垮廣濟橋若干橋墩,次年又洪水泛濫,太守劉潯和分司吳均發(fā)動鹽商和富戶重修廣濟橋,百姓不忘劉、吳的功德,于是便有了這座牌坊,它寓意潮州百姓不會忘一心為民的好官,同時也提醒為官之道是不能忘民。
今天人們看到的橋體是2007年以明代風貌為依據(jù)重修的廣濟橋。漫步橋上,人們會發(fā)現(xiàn)廣濟橋的中間段并無橋墩,而是用18只梭船連在一起,這是由于建橋之初,橋墩的建造采取的是自岸邊向江心延伸的辦法,隨著橋墩數(shù)量的增加,水位抬高的同時也加快了中間段的流速,大大增加了中流建墩的難度,所以古人只能利用船只作為浮橋來彌補無法建墩的缺憾,但這卻為中國橋梁史上留下絕無僅有的一筆,它集梁橋、拱橋、浮橋于一體,浮船開啟時可供船只通行,關閉時可讓行人過江。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譽之為“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梁”。
手拉朱泥壺、潮州木雕、潮繡、潮州麥稈畫、潮州陶瓷……這是廣濟橋橋屋邊上的一個個非遺小攤,重修后的廣濟橋不僅復現(xiàn)了舊時樣貌,也再現(xiàn)了“一里長橋一里市”的橋市盛景。據(jù)講解員介紹,依托古橋古文物資源,廣濟橋上有了常態(tài)化非遺展示與動態(tài)化非遺集市。
廣濟橋作為橋市,是歷史上的模樣。早在唐代,潮州便是全國知名的鹽業(yè)中心,南宋潮閩粵贛邊的食鹽均由廣濟橋發(fā)運,稱“橋鹽”,及至清代,遂形成“一里長橋一里市”的江上獨特場景。潮州先民也是從這里出發(fā),走向大洋,書寫潮商傳奇。
臨水而居的潮州人,花了300多年時間造橋,又花了500多年時間呵護它。一部廣濟橋史,既是潮州的歷史,也是潮人的故事。
筆架山宋窯——
海上絲綢之路起點
在廣濟橋見證潮州萬商百業(yè)繁榮的那些歲月,橋上迎來送往的除了眾多鹽商外,還有銷售陶瓷的商人?;蛟S人們不知道,潮州是中國四大瓷都之一,而最大的窯場便坐落在廣濟橋畔的筆架山上。筆架山窯場始創(chuàng)于唐,極盛于宋,窯址鱗次櫛比,歷史上號稱“百窯村”。
1922年10月,軍隊在潮州城西郊羊鼻岡地方挖戰(zhàn)壕無意間出土四尊宋代青白釉釋迦牟尼佛坐像,佛像底部刻有北宋“熙寧”“治平”“潮州水東中窯甲”等銘文。此后,專家團隊多次在筆架山考察調(diào)查、清理發(fā)掘了10多座宋窯遺址,隨著筆架山窯實質(zhì)內(nèi)涵的不斷充實,人們由此認識到了潮州制瓷的輝煌歷史。
走進遺址保護區(qū),“筆架山潮州窯遺址”8個赤紅大字便映入眼簾,這是饒宗頤先生在百歲時題名書寫,他本人亦是潮州窯陶瓷文化研究的先行者,先后作《潮瓷說略》《潮州宋瓷小記》,讓筆架山潮州窯在學術界真正引起關注。
在一旁蔥郁的林木中,順著山勢的斜坡,潮州筆架山窯第10號窯如同一條“巨龍”靜臥其間,“窯”如其名,它的名字就叫“龍窯”。根據(jù)最新的考古結果,龍窯長度近94米,為國內(nèi)所罕見。據(jù)專家估計,10號窯這樣的大型窯年產(chǎn)量超過50萬只。而宋代筆架山潮州窯遺址北起虎頭山,南至印子山,綿延2000米,為當時我國南方陶瓷生產(chǎn)的重要基地,其產(chǎn)量之巨可想而知。
根據(jù)國內(nèi)外的考古結果,筆架山窯瓷器主要銷往海外,產(chǎn)品類型以日用瓷為主,有特色的工藝瓷產(chǎn)量也頗可觀。外銷路線與當時中國的海外交通貿(mào)易路線基本一致,商船借助自然季風踏上南北海絲航線。這處珍貴的歷史遺存,不僅見證了潮州千百年來生生不滅的窯火,也是歷史上中國陶瓷與世界交流的重要載體和佐證,彰顯了潮州地區(qū)在 “海上絲綢之路”中的重要地位。2021年11月,筆架山潮州窯遺址入選“十四五”時期大遺址名單。
“哪怕現(xiàn)在生活簡單,但是我初心不改,就是想把潮州陶瓷史的研究和宣傳繼續(xù)做下去?!背贝蓯酆谜呃畋紫壬诓稍L中如是說。李炳炎的另一個身份是潮州市頤陶軒潮州窯博物館館長,他創(chuàng)建了目前國內(nèi)外唯一一所收集整理研究潮州窯的專題館,館藏歷代潮州窯實物3000件,向人們清晰展示潮州窯的歷史發(fā)展脈絡。
正是源遠流長的陶瓷文化賦予了潮州陶瓷產(chǎn)業(yè)生生不息的發(fā)展動力,如今陶瓷產(chǎn)業(yè)仍然是潮州的支柱產(chǎn)業(yè),年產(chǎn)值超500億元。山水藏底蘊,磚瓦盡人文。在潮州,每一處歷史遺跡都已經(jīng)融入潮州文化的母體,內(nèi)化為潮州基因片段,成為潮州發(fā)展不可或缺的見證者和城市文脈無法割舍的參與者,一同浸潤著這座“山水宋城”的今天和明天。